红旗渠
红旗渠
红旗渠
红旗渠
精神文献
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 红旗渠精神 > 精神文献

红旗渠精神——人民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

 2021-01-18 浏览:2101次  分享到: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

    “林县人民多奇志,誓把山河重安排!”10月2日的北京,云淡天高,金风送爽。雄壮有力的《红旗渠》歌声回荡在国家博物馆展厅里。林县人民近半个世纪前“与天奋斗,与地奋斗”的豪情感染着所有的参观者。


微信图片_20210118092742

   

     红旗渠工程1960年开始施工时,正是我国的困难时期,林县的男女老少还是勒紧裤腰带,热火朝天地开挖红旗渠,一干就是10年。“真的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啊!就连小学生放学都搬块石头到工地。”解说员动情地给参观者解说着一张照片,照片上劳动者的队伍蜿蜒在巍巍太行之上。

 

    “那个时候生活困难,没有饭吃,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,肚子虽然空落落的,但没有开小差的。当时大家伙想法很简单,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,让后代享福!”55岁的劳模郭秋英指着展出的干野菜,深情地回忆当年情景。

 

    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。展览中有这样一组数据:整个总干渠、3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,共投工3740.17万个,投资6865.64万元,其中国家补助1025.98万元,占总投资的14.94%,自筹资金5839.66万元,占86.06%(其中含投工折款,一工1元钱)。

 

    “我父亲牺牲在红旗渠工地,妈妈又把我送上了工地,当时我13岁,妈妈跟我说:‘孩子啊,你爸没能引来水,你去!’”当年13岁的张买江如今已经年过半百,但说起这段往事来,声音还是哽咽了,“红旗渠水引到俺村的那天,妈妈在池塘边坐了一夜,哭了一夜。她高兴啊!”

 

    “妈妈,他们为什么不用吊车呢?”李娜小朋友天真地发问,惹来人们一阵善意的笑声。解说员带领大家来到展厅中央,那里展出着人们当时使用的简单工具:自编的箩筐,自碾的炸药,自制的独轮车。解说员声情并茂地说:“林县人民就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,10年间挖出了1696.19万立方米土石,把这些土石堆成高2米宽3米的墙,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!”

 

    “红旗渠是怎么修成的?我觉得就是两条,领导的决策和群众的干劲,只要这个决策是想老百姓所想,为的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东西,那老百姓就舍了命跟你走。”68岁的劳模李改云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,“林县人民缺的就是水,我们的杨贵书记不容易啊,顶住了多大的压力,冒了多大的风险?但他认准了一条,只要是能造福百姓的事,冒多大的风险都去干。那我们老百姓还有啥说的?干呗!”

 

    “您觉得红旗渠精神对今天有什么意义?”一位大学生问正在现场解说的特等劳模任羊成。老人背后就是还原他当年腰悬粗绳在悬崖峭壁间排险场面的模型。他略一沉吟说道:“我觉得,以前搞水是为了人民,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让人民富起来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只要党的政策真正为老百姓着想,老百姓就有的是干劲,咱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!”


     走出展厅,翻看留言簿,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映入眼帘:“人民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!”

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