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旗渠
红旗渠
红旗渠
学员心声
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 培训动态 > 学员心声

游览人间奇迹红旗渠 感悟过往历史

 2020-06-02 浏览:2141次  分享到: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

大巴车停在一个红色的长廊前,下车步行蜿蜒向上,就像置身于渠水间,一段玻璃栈道可以感受脚下悬空带来的惊恐,这是一个全钢结构的人工廊桥, 为参观者热身,即将身临其境地感受红旗渠的壮观与震撼。

历史上的林县严重缺水, 长年久旱大旱,明清县志500年旱灾记录有5年次记载“人相食”的惨痛。一幅井口照片,上面槽印豁口又深又滑溜,就是取水绳长年累月磨刻下的,好似荒旱的林县人欲哭无泪的伤痕。祖祖辈辈的林县人民治山治水不屈服,元代的天平渠、明朝的谢公渠、清代七条引水渠、抗战时期的抗日渠、爱国渠、荷花渠等,大大小小18条引水渠,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缺水的厄运。1960年2月,林县县委做出了跨地域引水,重塑林县山河的重大决定,发出“引漳入林”的动员令, 下决心彻底解决水对林县发展的制约。大家群情激昂,积极响应,数万修渠民众不畏艰难,向太行山进军,3月的盘阳会议正式命名工程为红旗渠,并调整部署,树立长远作战的思想,渠不修成,绝不收兵, 高举红旗向前进。

红旗渠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史料图片和场景再现,让参观者了解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。林洲人民在太行山上愚公移山,人工开凿出功垂千秋的红旗渠。十年苦战,1526公里的天河,累计挖石1515万方,投工3470万,投资6865万元,凿通211个隧洞,362条渠,灌溉耕地54万亩。不简单的数字背后矗立起的是林洲人民的精神丰碑,河渠流淌的是造福子孙万代的无私大爱。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:绝壁穿石,铁锤叮当, 人挑肩扛,车推驴驮,天兵神炮。站在渠沟贯通的沙盘前,似乎听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号角,看到了大干苦干的决战场景。女子突击队,一手握钢钎,四人抡锤打击, 力破千钧;凌空处险队,腰系绳索, 在悬崖上打秋千,清除险石,头上碎石跌落,脚下深渊万丈;当年神工铺民工夜宿山崖,以崖当房,以石当床,铺地盖天,苦乐融融。他们一锤一钎,一锹一镐,艰难开凿, 遇堵开洞,打眼放炮,拦腰断崖, 就地取材,盆面测量,劈开太行山, 漳河天上来,铁骨铮铮,终成天河。从廊桥到青年洞这段沿渠行走,不时可以看见刻有名字的责任界碑, 每个村、每个公社要对所修渠段质量永远负责,优质工程质量责任到村到人。

总干渠从分水苑一分为三支干渠,水流浪涌,奔腾而出,甚为壮观。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,任务艰巨。洞口的石碑上记述了当年参加攻坚战的300名青年,他们发挥聪明才智,一年零五个月的科学奋战历程,一旁崖壁上巍峨的“山碑”二字将这段奋斗的青春岁月,镌刻进历史的长河中, 万人景仰。来参观的团队都会面对鲜红的党旗,重温入党誓词,接受一次初心不忘的洗礼。站在青年洞前,看到河渠水量充沛,6.2米宽的河道,汩汩向山下冲去时,那种磅礴之力,是来自林县劳动人民的团结奋斗的力量,那句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刻骨铭心,终生难忘。

虽然刚刚一场阵雨突如其来, 淋得大家措手不及。但是观看完红旗渠的建设故事,大家情绪高涨, 一致赞同向英雄看齐,选择步行下渠,再近距离在风雨中感受一下那段岁月的荡气回肠。渠道旁的石板路不宽,约一米,沟里流水潺潺, 一路欢畅,雨后的山体更加清晰峻峭,巨大的山石坚硬如磐,层层叠叠。一边是渠水,一边是山崖,时而盘旋弯弯,时而穿山过洞,时而攀岩向天,红旗渠就像一条长龙, 依山而卧,灵动群山,青山绿水一片,真是人间美景。和当年干涸缺水的林县对比,谁不惊讶这昔日山河重塑的神来之笔。渠旁铁姑娘表演、十言水碑、凌空除险、虎口崖、一线天、鹰嘴崖、太行影像、老炮眼等建设点,还有独轮车、吹号手、测绘工程师等塑像,参观者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,无限感慨劳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。

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,进入申遗名录,在那个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,缺吃少粮,工程设施跟不上, 林州人民鼓着一股精气神,举全县之力,千人千双手,万众一条心, 自力更生,完全手工开凿而成天河, 这是怎样的鬼斧神工,怎样的豪迈气概?红旗渠不愧是人间奇迹,其精神立于天地间,万世流芳。